
节气简介
惊蛰,古称“启蛰”,时至惊蛰春雷乍动,蛰虫惊醒天气转暖,万物复苏,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大自然迸发出新活力,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这是惊蛰的第一候,意味着桃花开始盛开。随着气温的回升,桃花逐渐绽放,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二候仓庚鸣:
这是惊蛰的第二候,仓庚即黄鹂鸟。此时,黄鹂鸟开始鸣叫,它们的歌声清脆悦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三候鹰化为鸠:
这是惊蛰的第三候,意味着老鹰开始变得稀少,而鸠鸟(如斑鸠)开始增多。古人认为这是因为鹰在春天变成了鸠,实际上这反映了鸟类随着季节变化而进行的迁徙和繁殖行为。
惊蛰习俗
一:祭白虎
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二:吃梨
“惊蛰吃了梨,虫祸远别离”,河北素来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因梨与离同音,人们用吃梨祈佑害虫远离庄稼、疾病远离身体。
俗话说:“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二月乍寒乍暖,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三:吃炒豆
“春雷惊百虫”,据说可以用噼里啪啦的炒豆声音吓走害虫,保护庄稼,保全一年的好收成。
“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快、嚼得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四: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有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五:“打小人”
惊蛰打小人习俗由打虫发展而来。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代表“小人”的纸人、画像等。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目的是希望新一年事事如意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终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