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思政 >> 党建新闻 >> 正文
四史专题教育第六十八讲——包干到户,体制创新
发布时间:2023-03-31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中国身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对农业的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严重平均主义等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比较缓慢。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严重旱灾,秋种遇到困难。省委决定把部分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这一措施很快调动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当年全省超额完成秋种计划。从“借地”中得到启发,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冲破旧体制的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从此打开了我国“包产到户 体制创新”的大门。

今日的四史专题教育主题为第六十八讲——“包产到户 体制创新”,为了让同学们更加具体深刻的了解“包产到户 体制创新”的相关知识,各位演讲者通过在宿舍查阅电子设备、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等方式搜集了关于“包产到户 体制创新”的材料,制作了ppt,并展开了相关主题的演讲。

22级电子商务1班的李丹妮同学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农民享有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但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根据双方签订的有关权利、责任和利益的承包合同,由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积累和其他提留外,完全归承包者所有。农户承包集体的基本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进行自主经营,包交国家和集体应得的各项费款,其余产品或收入归承包户所有。这项制度最早与1962年在山东等地、1971年至1976年在福建等地短暂实行过,最终因为文革原因而没有完全推广。

22级电子商务2班的李明璇同学为同学们讲述了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这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随着新的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的推行,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各地农村很快涌现出一大批乡镇工业企业,也涌现出一大批生产和经营专业户。农村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有些集体经济基础比较扎实的地方,继续实行集体统一经营,改革原来的平均主义分配办法,逐渐向高水平的集体化前进。

22级软件工程4班的史亚辉同学为同学们说明了在1982年党中央以一号文件形式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大包干打破了“大锅饭”,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极大解放了束缚的生产力,我国农村开始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转变。

22级软件工程6班的孙建辉同学为大家阐述了包干到户即农民享有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但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根据双方签订的有关权利、责任和利益的承包合同,由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积累和其他提留外完全归承包者所有。包干到户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的状态,结束农村集体耕作的弊端。

农村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和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困境决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亿万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和自身命运,勇敢冲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这样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中,开始一步一步坚定前行。

听完各位演讲者为大家讲述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对中国的农村改革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习了这么多四史专题教育活动,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承担起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主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积极作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软件学院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   冀ICP备14011511号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汇安路39号

学院公众号

学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