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非遗脚步,赓续匠心文脉
软件学院“燕赵拾遗队”草编系列
第一站:邯郸市大名县博物馆
为了树立文化自信,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亲身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实践活动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2023年7月22日,软件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燕赵拾遗队”8名成员在郑曼老师和张跃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邯郸市大名县博物馆。
草编介绍
在这块有近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诞生了闪烁着先民智慧光芒的宝贵技艺——大名草编。2008年6月7日,大名草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名草编是以草本植物为主要原材料的一种传统编结手工艺,作为人类较为古老的技艺之一,早在远古时代,编结就已成为中华先民制造实用物品的重要手段。草编技艺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各地民间工匠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充分利用草本植物柔韧的秆、皮、芯、叶、根,创造和总结出编、结、辫、扣、扎、绞、缠、网、串、盘等丰富的编结技法,使草编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用品的一个重要来源。
参观过程
大名县博物馆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专题展览区。当团队成员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立体感鲜明的脸谱艺术作品,当大家被其吸引近观时,惊奇地发现,那凹凸有致、精细做工的脸谱造型,竟是由极细的小辫相称排列组成,如果不是看到脸谱上的一根根小麦杆,很难相信这么精美的手工艺品其原材料是小麦杆。
大名县耕地面积110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82万亩,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草编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麦秆。作为传统家庭的手工艺,草编编织妇孺皆能,多以麦杆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品。而在馆内陈列的便有提袋、茶垫、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数几十种草编藏品,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生旦净末丑的京剧脸谱更是迈出国门最知名的作品,脸谱作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是广大戏曲爱好者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被大家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草编京剧脸谱选用纯天然麦草,纯手工制作,从构思到绘图再到手工创作,经过选、蒸、漂、染、绣、串、缠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从国粹文化开始创新,从编织脸谱入手,草编京剧脸谱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接着,团队成员参观了博物馆陈列的草编时装,五件服饰各有特点,每件服饰的款式都十分新颖、造型独特、别具一格,引起在场同学的纷纷赞叹。这些草编服饰表达出了人们内心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曾多次在大型活动中展览。第49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这些草编时装秀曾亮相北京花乡奥莱村;2010年5月14日,草编时装在世博园区内举行了时装秀,倡导低碳环保的草编时装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改革开放后,草编工艺师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先进技术,现已开发产品千余种,特别是草编服饰系列产品为各界人士所珍藏,深受时装模特和专家青睐。不仅如此,这些草编时装更是远销欧、亚、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草编,农耕时期传承下来的朴素的民间技艺,经过一代代传承者的努力,得到了升华。
结语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感慨,非遗文化真是我们珍贵的历史财富,原来草编工艺不仅仅是我们想象中简简单单的几顶草帽、几张草席,而是一个个鲜活有生命的个体,每件艺术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草编的传承者经过智慧的创新和其精湛的技法,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叹为观止的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促进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和发扬着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而大名草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知道它,了解它,从而去保护它,传承它。
来源:软件学院团总支